长安十二时辰圣人认为自己是神,但其实真正的神到底是谁

神这个词,在圣人看来,那就说的是自己,这世上只有他一个是神,他一直把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总是认为别人做的不好,但实际上,其他任何人做的都要比他更好,他目中无人已经太久了,根本看不见。而且如果从百姓的角度来说,他根本算不上神,真正的神应该是另有其人。

前有龙波慷慨激昂,回忆第八团在烽燧堡战役所遭受的磨难,后有何监在兴庆宫怒斥圣人昏庸,听信右相一派胡言。终于看完最新的这5集剧情后,不少网友开始纷纷偏向龙波这一边,替第八团感到不值、被何监死谏感动的同时,也想跟随龙波一起轰掉圣人。

甚至对本剧的主角张小敬产生了抵触和厌恶的感情,因为他两次三番欺骗龙波,还让小乙和闻染白死了,却依然选择“守长安”,简而言之就是被吐槽人设崩塌。同为第八团将士,张小敬龙波有何不同?

在《长安十二时辰》前二十集当中,提到第八团兄弟时,就已经有人猜想龙波就是失踪许久的萧规,后来这个猜想也在花萼楼大仙灯中,由龙波亲口证实了。龙波和张小敬都是第八团的兵,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龙波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相信张小敬,甚至还想着救他出长安。

但此时的张小敬,已经不是龙波心中所想的张小敬了,他两次三番的欺骗龙波,假意掐死李必、假意留下了看大仙灯、假意挟持圣人。其实,张小敬根本就没想过要和龙波一起造反,他想要“守”,但龙波却站在他的对立面,选择的是“反”。究竟是什么原因,会让这两个曾一起并肩作战,抵御外敌的好兄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信仰不同。第38集烽燧堡战役当中,龙波曾对张小敬说过闻无忌口中的长安并非真实的长安,因为龙波家道中落就是因为长安的腐败,所以龙波不信那套盛世长安的说辞。但当龙波想跟张小敬说长安的这些事时,张小敬选择了拒绝收听。

张小敬只愿相信闻无忌口中那个充满烟火气息、光彩夺目的长安,他虽未曾见过长安,但世人皆传颂其繁荣昌盛,自然就会让人忘了掩藏在深处的污垢。

彼时,张小敬还曾许下要将长安打造成四海之内的第一大城市,强大、繁荣、昌盛的愿望,即“守长安”。当信仰破碎时,张小敬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欲望,龙波却开始肆意放纵欲望的爪牙。

刘宗器的到来,带给了张小敬一个致命的消息:第八团是被屈死的,他们都是盖嘉运升官发财路上的踏脚石!张小敬二话不说就重新穿起第八团兵服,拿着第八团的旗帜,要杀了盖嘉运替死去的兄弟们报仇。但在人性的挣扎过程当中,在将士听令和个人私义当中,张小敬选择了住手。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张小敬的人格进行了一场升华,他是守长安的兵,长安的秩序不能乱在自己的手中。(第二次人格的升华,是在闻染死的时候)虽然张小敬他一开始就说自己最不喜守规矩,但到头来他却是本剧中最会守规矩的人,守葛老的规矩牺牲了小乙、听信元载手中的圣旨结果闻染自戕。

反观龙波,他曾也是一个守规矩、重情重义之人。烽燧堡战役中,龙波身为旗手要一直保证旗子不倒,一旦旗帜倒下,龙波就要张小敬按照军规处罚自己。后来战争结束,只有龙波一人将战死在烽燧堡战役,以及死在长安的第八团兄弟们,带回了推广新政的灵武安葬,并年年去祭拜。

但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折磨当中,看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龙波,变了。最直接的体现是在崔器对着他在靖安司大喊的那一句“是兵,就得听令”,龙波的反应是嗤鼻一笑。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他开始蛊惑跟随自己的兄弟,看似目标是对准圣人,其实也是对长安无辜百姓的一场无差别谋杀。

如果圣人真的死了,局面又会怎样?龙波筹备十多年,以狼卫、何孚作为阙勒霍多案的幌子,借助毛顺巧夺天工的手艺,将三百桶伏火雷藏身于麒麟臂中,如果忽略张小敬这个意外的因素,龙波完全是有可能轰掉圣人的。

那退一万步来说,如果这一晚龙波真的成功了,那长安会变成什么样?右相和太子党派之争。按照完善的继承制度来看,太子继位师出有名,而郭将军和龙武军两方的势力,在圣人死后也必将倾向太子这方,再加上何监和李必等人的支持,太子的势力其实是强大起来的。

但右相是不会放弃好不容易得到的篡位机会。从私会朝臣、为永王出谋划策来看,老奸巨猾的右相是不太可能自己当圣人的,很可能会扶持永王继位,自己在背后操作永王这个傀儡。但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外国群起而攻之,藩镇割据提前。上元夜宴,看上去一派繁荣,实际上却是外国使节刺探大唐虚实和寻求长安舆图的时机,一旦圣人在此宴会上薨了,外国将会趁乱围攻大唐,瓜分大唐的土地。

同时,藩镇割据也会加速,安史之乱将会提前爆发。政权的腐化如温水煮蛙一样,并不是单因素造成,也不是一瞬就能形成的,是需要时间的积累。而圣人提早过世,无疑是藩镇割据的加速剂。

那这些党派之争,内忧外患最终会呈现在什么地方?最直接的受害人是谁?是长安百姓!是大唐百姓!是兴亦或亡,都苦的百姓!!!

从这一天开始,长安乃至整个大唐将陷入无休止的混乱和战争当中。内有太子、右相相争,藩镇割据,外有外国群起而攻之,大唐的百姓将面临食不饱、觉不眠,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马革裹尸的局面。

同时,不论最后是谁当上了圣人,百姓仍将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历代朝廷更新换代的过程当中,都体现出了一个道理,社会的进步是基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社会经济没有进步的情况下,在人民价值观没有进步前,想要推翻一个王朝,或是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其实都是空中阁楼。

张小敬正是深谙这个道理,才会假意跟随龙波挟持圣人,他确保圣人安危的同时,也是在守护着长安的百姓。

而守护长安百姓其实就是在守护长安的秩序、长安人民的生活方式,因为只有水才能载舟。这也是能让第八团九死无悔的原因,张小敬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只有张小敬才是真正的“神”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按照从低到高按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五种。而在《长安十二时辰》当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需求。

守护在烽燧堡战役,饱受饥饿的第八团是生理需求;生活在长安的百姓需要安全感;王韫秀满足社交需求,而闻染、鱼肠则是介于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之间;只有太子、姚汝能、崔器、元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满足尊重需求的定义。

而圣人、右相、龙波、张小敬则是处于最高层自我实现需求,但他们四人的需求又完全不同。右相的自我实现需求要略低于其余三人,他需要的“权力”相比之下,较为简单这里就不说了。

需求层次越高,人的欲望就越不容易满足,这种情况在圣人身上很好的体现出来了。

“堪比尧舜,尧舜是人,而我是神”,实现大唐盛世的圣人,已经不满足于现实生活的种种功绩,他想要成为神,成为千秋万代被铭记于历史上、被百姓刻在心里的神。

四百万钱造大仙灯,金箭一出,受万人景仰、四方来贺,飘飘然欲羽化而成神。

而龙波的自我实现需求是“杀神”,他要在圣人成神的那一刻,将其毁灭之。

不过龙波最初的自我实现需求应该是守护第八团的兄弟,因为被长安的阴暗面折磨的他,是被第八团的兄弟情救赎了。但随着第八团兄弟一个个的死去,龙波的心理开始扭曲。

他在众人面前为第八团战士慷慨激昂,其实这都是为了实现自我需求找的借口。精心筹划十几年,只待麒麟臂一出,圣人被轰,而我是“杀神”的盖世英雄。

圣人、右相、龙波都是善于蛊惑人心、善弄权术的人,他们的自我需求是建立在满足个人私利当中,可以不惜利用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同时,他们又善于以诡辩的方式,美化自己的形象,从而掩盖自己的真正目的,所以立场不坚定的人,往往会被其蛊惑。

但除了权衡利益外,人心也是需要考量的。只有张小敬在自我实现需求不断被打碎,在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徘徊当中,成长为一个无欲则刚的“神”。

张小敬最初的自我实现需求,是第八团的信仰“守长安”,虽然最后战死了两百多人,但第八团的信仰还是得到了满足,长安守住了。

后来,随着闻无忌被害、官官相护,张小敬的自我实现需求被打碎,他杀掉熊火帮三十几口人后,接受了牢狱之灾成为死囚,张小敬又回到了食不果腹的生理需求。

直到徐宾用计借助大案牍术将张小敬救出来,张小敬又从生理需求晋升为自我实现需求。而让他发生这个变化的,是闻无忌的那句“遇事不退”,以及徐宾的“人们都在做美梦,梦需要有人替他们守着”,所以“复活”的张小敬,在这十二时辰的磨砺中成为了一个无欲则刚的“神”。

他坚守初心,选择不退。他开始秉承舍小家保大家的原则,这也是为什么他会选择牺牲小乙,击杀阻止他办案的唐兵,甚至最后闻染自戕时,观众看不到张小敬有极大的情绪反应,他没有了闻无忌被害时的满腔怒火,而是转身又投入办案当中。因为他知道只有尽快破案,才能避免更多的人牺牲,才能保护更多的长安百姓,做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其实《长安十二时辰》当中,任何人的举动和其真实面目究竟是什么?都可以用葛老的一句话概括,就是看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圣人、右相、龙波自我实现需求的背后,是以牺牲更多人的性命为代价,只有张小敬是在真实的“守长安”。

总结

其实张小敬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生活当中不能说没有,只能说很少见,但在影视剧和小说当中却是可以通过角色设定和编辑的手法设置出来的。但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也需要这样看尽世间险恶,却仍旧坚守自己最初信仰,甚至愿意为了它牺牲一切的英雄。

就如同我们常说的那一句: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海阔中文网-中外名家首页

万事通